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区域经济布局持续优化、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基础设施均衡通达程度明显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广东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提高全省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使命担当。
一、广东区域发展五大主要成效
成效1: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更趋精准有力。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制定支持省内地市加快发展的专项政策,加大老区苏区、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对重点老区苏区进行组团结对支援。全域统筹机制不断完善。成立省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和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领导小组,广深双城扩大合作领域,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纵深推进,广湛、深汕“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初步形成,省内全面对口帮扶工作持续深化。
成效2:差异化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珠三角地区产业呈高端化发展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势头强劲,形成了汽车、新一代信息通信、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城市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推进镇村工业园改造升级。东西两翼地区重化能源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世界级沿海重化产业带正在加速成型。粤北山区生态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产业,推动重点开发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打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加快将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成效3: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构建
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加快塑造。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联合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建成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大创新平台,携手港澳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走向深入。积极探索“港澳科技研发+珠三角孵化转化”的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形成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等新兴产业集群。持续优化高新区建设布局,支持珠三角与两翼及粤北山区建立健全高新区、创新平台对口帮扶与合作共建机制。创新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落实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深入推行人才优粤卡制度,设立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为各类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
成效4:基础设施均衡通达程度有效提升
内联外畅高快速交通大网加速编织。202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12万公里,继续位列全国第一,粤东粤西粤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6000公里,比十年前增加约3800公里。轨道交通建设提速,实现“市市通高铁”,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367公里。空港海港交通枢纽建设提速。全省“5+4”骨干机场已然“成局”,珠三角优化升级五大机场,粤东粤西粤北四大机场全部运行,规划完善全省“3+4+8”运输机场布局,携手港澳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水利能源设施更加完善。推进水资源配置骨干网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加速实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完善成品油运输网,天然气主干管道实现“市市通”。
成效5: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先后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一批市级以上农业公园,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本科教育短板,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实现三甲医院、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21个地市全覆盖。资源要素支撑持续有力。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山区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和特色产业集群,扶持市县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短板
按照新形势下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求,珠三角和非珠地区之间、东西两翼与粤北地区之间、核心城市与欠发达城市之间仍存较大差距,还面临一些问题瓶颈。一是区域合作动力机制有待完善,包括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有待健全等。二是区域产业共建质量效应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产业共建政策依赖性较强,市场驱动不足;产业转出转入地发展基础存在偏差,难以形成有效合力。三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相对失衡,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资本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不够,科技资源下乡仍存挑战。
三、中国式现代化下广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对策建议
面向未来,建议发挥比较优势,聚焦县域振兴、产业共建、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实施超常规政策,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建议1:集中全力推进县域振兴发展,走深走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高水平推进县域差异化发展。抓住“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重大机遇,培育壮大特色县域经济,支持县(市)打造大型产业集聚区,推进企业集聚和工农产品供销对接;深化县域经济对口帮扶机制,促进珠三角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向粤东粤西粤北县域流动;统筹利用好各类资金,支持县城开展改造提升。
想方设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通过工艺改进、功能创新、艺术植入、文化融入等手段,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外在品相和内在品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群,带动周边劳动力就近就业,吸引新生代农民在乡村干事创业,增加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
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共享。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支持,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补齐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短板。建设一批数字农村,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免费开放公共信息资源,让城乡共享数字技术发展的红利。
建议2:促进全域产业共建创新协同,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推进跨区域产业共建。携手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努力引入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项目,针对发展成效明显的合作园区给以用地指标支持。积极引导企业有序迁移,促进全省各城市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
强化招商引资深度合作。共建国资国企合作平台,围绕招商引资、产业导入、科技创新、基建建设进行深入对接,鼓励有实力的国企到欠发达地区投资新建项目。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共享招商信息资源。
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协作。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开放共享,放宽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限制,支持帮扶地市与被帮扶地市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城市之间探索建设专利池、基金池,通过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建议3:深化内外高水平开放联动,健全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深入推进省内省外联动发展。健全城市之间交流协作,支持珠三角城市携手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合组织系列投资促进活动,激发跨省联动合作动力,探索共建省际经济合作区,建立更加紧密有效的利益机制。
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重要平台创新发展。发挥全省深度链接国内外市场的优势,依托重要经济功能区引导外商投资发展新兴产业。服务经贸往来办好高能级展会,带动企业出海开拓市场、抢抓订单。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进口基地和国际集散枢纽。
建议4:实施更大幅度政策支持,形成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合力
推出超常规大力度政策措施。争取“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政策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外溢。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将用地用海、能耗、电力、排放、人才和劳动力等指标优先向粤东粤西粤北的开发区、产业园区配置。加大对产业转移主平台建设的专项资金扶持。
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聚焦本地区的重点改革领域、重点突破环节,完善干部评价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让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党政机关人才无后顾之忧。
内容摘编自: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新政策上的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广东发展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