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和引擎,没有制造业提供的坚实物质技术支撑,高质量发展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无从谈起。纵观国内外城市实践经验,如果没有制造业这个产业发展基石,大城市发展容易陷于产业结构空心化和经济下滑乃至衰退的困境。
一、广州制造业发展基本特征
近些年来,广州越来越重视制造业发展,2015年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7年提出“制造强市战略”,2019年聚焦“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2022年官宣“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体现了广州这座超大城市对制造业布局发展的强化升级。从现状来看,广州制造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业门类齐全。作为华南地区的工业重镇和制造业大市,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共有29个行业大类2021年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形成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石油化工制造等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集群。二是集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黄埔生物医药、新型显示、天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创意、海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白云生物医药与健康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形成了海珠琶洲互联网、天河软件、番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增城新型显示等价值创新园区。三是新动能支撑作用持续增强。近年来,广州先后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等领域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22年1-11月,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919.61亿元,同比增长5.8%,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其中智能电视、显示器、集成电路圆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8.5%、18.8%和21.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额同比增长46.9%,占制造业投资的半壁江山(51.0%);2021年,广州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616.77亿元,占GDP的比重突破30%(30.5%),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四是企业主体培育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57家,较2015年增加2107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5年1919家增长到2021年的11429家,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4名,其中营收十亿级以上高企数量达到323家。
二、广州制造业发展存在不足
但是,对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对比先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广州还存在诸多不足,必须坚定信心决心,坚持辩证思维,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一是核心技术与部件对外依存度大。广州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关键设备、先进材料工艺等核心技术环节仍然受制于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链水平还有待提升。二是科创资源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释放。广州虽然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仍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国企创新投入还不够大,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带动力不足。三是企业综合实力有待增强。广州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少于北上深杭,2021年大型规上工业企业占总量的比重不足3%,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仅以123家排在全国第15名,落后于北上深渝杭蓉苏等城市。四是产业发展要素有待加强。高质量产业空间载体相对缺乏,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高,高端产业人才相对缺乏,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尚不畅通。
三、推动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政治经贸环境错综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向未来,广州应深入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和本质要求,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制造业当家,全力优化存量、做多增量、提升质量,坚持主导产业引领、科技创新赋能、龙头企业带动、资源要素支撑,以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广州现代化建设。
一是集中精力打造若干个现代化产业集群。引育并举强化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重点布局电池、芯片、智能驾驶等关键零部件赛道,支持汽车企业跨界合作,加快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培育新增长点,拓宽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加大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产业关键材料和核心装备的布局,引导企业打造创新利益共同体,依托广州开发区和增城开发区两大功能区,通过国有和社会资本合力聚集助力优质资源加快导入。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引导资源要素围绕龙头企业集聚,不断强化内生自主的产业关联,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现代化。科学理性培育壮大芯片产业,依托粤芯半导体等重点企业,大力布局芯片设备、材料和车规级芯片制造,深耕细分领域市场,强化芯片专业人才的培养招引。
二是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整合全市高端科研资源,突出集成电路及高端电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亟需,采取重大工程的联合攻关形式,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组建技术创新同盟、制造业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统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聚焦共性关键基础问题,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工程化与中试、产业化推广等活动,避免大量的重复研发与资源浪费。设立“广州科学家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引领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有效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成果产业化,加大科技人员的正向激励。
三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精准发力推动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充分发挥广州产业基础雄厚优势,聚焦传统支柱产业的关键环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具有龙头引领、核心技术储备、能够迅速形成现实生产力的上下游重点产业项目。引导一批经济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实施上市企业阶梯培育计划,鼓励规模较大、主业突出、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实施分拆上市。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本地行业龙头企业深化上下游协作配套关系。鼓励大企业建立开放式产业平台,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
四是强化制造业要素有效供给与高效配置。加强产业区块用地管理、优化调整,大力推动连片产业用地开发,鼓励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采取“工改工”“工改新”形式进行改造,增加满足“拿地即开工”条件用地供应;分类有序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空间载体,推广“工业上楼”。强化国企投资平台建设,鼓励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并购、参股、基金投资等多种形式,加快产业投资布局,构筑创投孵化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贷款,支持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产业金融。积极引进大院大所的顶尖科学家来广州进行科研创业,吸引清华、北大、中科院以及海外院校走出实验室的顶尖科学家,以联合创始人或者CTO的身份专注于科研创新;联合驻穗重点高校建设特色产业学院,为广州及大湾区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